曾几何时,我就认识了您,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一切都是那样随缘那样自然。佛学高于生活却融于生活。二十年前,十三岁的我从一本杂志看到抄写佛名号的倡议,于是就抄写了一份,时至今日,那本字迹稚嫩的佛名号折叠小书,便是我认识您的最早依据。
我是家中唯一信仰者,零三年在太原读大学期间,有幸游览五台山便与文殊菩萨结缘,每年都会利用放假时间前去朝拜,毕业之后便于五台山菩萨顶恭请文殊菩萨圣像,置于家中虔诚供养。不过,那时的自己只是祈福消灾或者只是一知半解的精神寄托,从初一、十五供香礼佛到每日礼佛朝拜,从最初朦胧抄佛名号到虔诚供养三宝研读经书,从盲目信仰到在生活中从小事从身边学佛,已走过十九年有余,可仍有许多问题也随之浮出脑海:“佛什么?我怎么去学?佛学与现实生活有矛盾吗?”等等一系列问题,促使我不得不进寺拜访师父,网络搜查各种佛学资料,寻找同修者相互探讨,参加寺院各种法会,研读经书和细听师父讲义等,用了两年时间才有了学习与修行的方向。如同《楞严经》所讲“就路返家”那个返家不是别的家,而是返回于自心,自性之家。使我不再迷茫。
初学时,认为眼前的文殊菩萨圣像就是佛,那就错了那只是一尊佛像,佛像与佛要分开。从“佛”字的结构来看,“亻”旁加上个“弗”“亻”就是个人,“弗”是不要的意思。有人就有欲望,有了烦恼,有了痛苦,有了是非,有了执着和分别,能够把这些都放掉.放弃,统统放下,如此修成的人就是佛。有些同修者,学佛表面化.形式化将学佛与生活分开,礼佛时很是虔诚,一旦进入生活中,悭贪吝惜贡高我慢甚至争名夺利。没有把慈悲心,平等心,无我之心融入生活,依旧不解学佛真谛,烦恼满满,是非不断。作为初学者,我将学佛心得汇总如下:
一是孝道为重因果随形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地藏经》提倡的“孝”字,“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这份孝心令人感动,无论身处何地,孝敬父母,长辈和师者,没有时间尽头没有分量轻重,只要想长辈所想,一声问候,一次陪伴,一桌家常菜也都是孝,家人的安心放心顺心便是检验的标准。用孝心感染晚辈,感染亲朋好友,感染邻里四舍。以家庭的和谐促使邻里和睦,用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社区安定团结,这种感应就会有好的结果,进而一个县市,一个地区乃至于一个国家都会有积极向上的影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只要从身边善事做起,以家庭为单位就有可能做到,在这个过程中,便会对因果深信不疑。
太姥在世时,经常提及一个故事,讲的是古代一位大善人去县城参加考试,途径一处小溪,发现一只蚂蚁随水漂流危在旦夕,他把蚂蚁从水中捞出,蚂蚁得救。次日入堂答题时,有一字笔画着实写不出,苦苦思索之际,一只蚂蚁爬行到缺失部位将字笔画补全,他才顺利通过应试考中秀才。太姥常以孝道教育我们,常念人好多帮他人。她一世清苦常行善事,去世时无疾而终,神态庄严,身体清净,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膝下孝子贤孙,远亲旁戚多达百人前来送行。《因果文》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太姥虽然走了,那只是身体的寿命,她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孝道为重因果随形。
二是破解贪嗔痴方能得解脱
我们都有烦恼,烦恼多半来自生活压力或者生活琐事,细细分析,更多的烦恼来自于对事物的过分,过分的喜爱(贪)或者过分的讨厌(嗔)或是在不明事理真相而做出的贪嗔的反应(痴)。一切内心烦恼无非源于贪嗔痴,《大乘义章》卷五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佛教认为,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再有《成唯实论》中“嗔者,于苦、苦具、僧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经文皆皆道明:苦恼、烦恼来自于内心,来自于贪嗔痴。有因必有果,有疑必有解。居士五戒便是良药,《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而生定,由定生慧,名为三无漏学”,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用道德规范的标准来生活,才能治过分的贪心,才能安定内心,才能对生命及宇宙实相如实了知。《心经》中菩萨教授我们要从心底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要在乎那些虚妄的爱好行识,心里没有顾虑才能轻松解脱,放下一切才会没有恐慌,远离非分不现实的幻想,才会终究没有烦恼,专注耐心的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才能得自在得安乐得解脱。
三是一切修行从小善开始
信佛起初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祷菩萨护佑都是很表面得。真正的信佛是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礼佛诵经是修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也是修行。我虽无缘出家探索更高的佛法精髓,但可以做一名孝顺的儿子,称职的父亲,合格的丈夫,一名对社会有用的普通职工。用慈悲心去帮助周围人,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可以用力所能及的经济手段去帮助,也可以用掌握的生存技术或者医学专业知识以及所学佛学去帮助。《普贤行愿品》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人,所得功德最大。
佛教本意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不断拓展,内容的不断丰富,无论是为江苏盐城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开光助写《大悲咒》还是为演员徐婷助写《药师经》往生极乐世界或是徒步于五台山虔诚供养“佛法僧”三宝,更有布施路上乞丐一块饼,掩埋小动物的尸体这都是修行。生活处处是道场,真正的修行是修得生活的点滴,更是修心,修正自己,修自己那一颗烦躁不安的心。
佛陀希望以佛教的精神感化世界,他教导我们,不要杀害众生包括一切不同信仰者,用大乘的关爱与包容使世界免除暴力,愿世界更加美好,感恩一切众生,慈悲一切众生,普度一切众生,这便是佛陀的伟大所在。
皈依三宝只是学佛开始,学佛无止境,学佛在路上。 (文:苏牧 图: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相关新闻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