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VIP 会员
会员中心
佛门祈愿 福满人间:
《来自佛门的吉祥祝福》祈福珍藏册 迎请电话:010-51656995、 010-51385788;QQ:179518763;邮箱:qf@fjnet.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middle_nav_logol.gif
您目前的位置:佛教在线>首页 > 学术论文

让宗教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张志鹏

2012年11月22日 17:14:00 中国民族报 点击:0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国宗教文化蓬勃发展(资料图)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报告也专门论述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确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正当其时。从个人的成长来看,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越来越重要,二者共同促进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从国家的进步来看,在物质文明大幅提升的同时,也要积极推进精神文明的提升,从而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说明的是,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之中。同时,文化也借助宗教的信仰生发出来,通过宗教的载体表现出来。宗教文化不仅为许多学者所提倡,也成为国际交流的主要内容。

深入来看,宗教文化无论是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还是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例如,宗教文化能够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供规范,能够为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提供依据,能够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提供导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还有更大的空间。

自近代以来,我国对于宗教文化独特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志士仁人在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同时,对宗教文化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技和制度成为推进国家富强的核心因素,传统文化在现代复兴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载体,缺乏联结广大群众的恰当渠道。随着宗教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宗教文化不仅本身获得了快速发展,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增添了精彩内容。

事实上,宗教文化不仅能够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也与现代社会制度、先进科技相互协调发展,并且扎根在中国的广阔土地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笔者前不久在福建师范大学参加了“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基督教本土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不仅从会议研讨中了解了许多有关基督教与中国社会融合发展的前沿观点,而且从福州城市文化中深刻感受到民族复兴的合理进路。会后,我们参观了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泛船浦天主教教堂和“三坊七巷”,从中领略到福州特有的船政文化、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其中,船政文化起源于晚清在马尾建立的造船厂和海军学校。当时,左宗棠、沈葆桢这些洋务运动的先锋人物将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现代科技和海军的建设上,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学习西方的“长技”,开辟了中国的现代航海事业。福州的宗教文化既包括原有的佛教信仰和以妈祖为代表的多种多样的民间信仰,也包括基督宗教。在泛船浦天主教教堂中,笔者从那些虔诚祷告的老人家的眼里,似乎看到了当年那些传教士带给他们的希望和安宁。福州的传统文化同样保存得非常好,在“三坊七巷”的深宅大院中,曾经走出过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几十位近现代名人,他们既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福州的这3种文化虽然有所差异,但其命运又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历经了波折。随着人们对文化转型给予了和科技进步、制度变革同等重要的地位之后,如今,福州的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都实现了复苏并在并存融合中发展、兴旺。

着眼未来,宗教文化的使命依然艰巨,不仅要助推国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还要在全球竞争中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为此,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努力提高宗教文化的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52981353318492065.jpg

欢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国内)  fo84000@gmail.com(国际)     在线提交
QQ:983700265    电话:010-51662115转8005      论坛投稿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要 闻

更多>>

投稿:010-85285027   信箱:(国内)  (国际)   QQ:2326936829

传真:010-51662115转8013    客服信箱:   客服电话:400-706-8559   客服QQ:847698935   在线留言   

吉祥宝塔迎请:15117935615   010-51662115转8026  010-51656995

祈福   佛教在线(www.fjnet.com)网络联系人:子桑   联系电话:010-85285027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  邮编:100011  乘车路线及地图

网站地图  义工报名  QQ:847698935  QQ群:21264446  招聘   技术支持:010-51662115转8023

京ICP证020416号-1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359号 Copyright ©1996-2012 佛教在线版权所有